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19:36:54   浏览:938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条例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大常务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条例
石家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6年8月30日石家庄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1996年12月17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
第三条 开发区重点发展通讯、微电子、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高效节能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第四条 鼓励境内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各种形式在开发区投资兴办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企业,开发基础设施,开展各种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活动。
第五条 开发区应当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效率的运行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六条 开发区不得兴办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未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项目,以及国家和省、市明令淘汰和禁止的其他项目。
第七条 开发区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应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八条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设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
第九条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使以下职权: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制定和实施开发区的行政管理规定;
(二)依照市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开发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开发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
(四)负责开发区内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五)负责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审和考核工作;
(六)负责开发区内行政事务和社会事业的管理工作;
(七)协助建立金融、保险机构,发展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服务组织;
(八)根据招商引资和建设发展需要,在权限范围内自行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内优惠政策;
(九)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条 开发区财政实行单独核算,纳入市级预算管理,列收列支,受市人民政府监督。
第十一条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可在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编制总额内自行设立机构,并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税务、物价、公安、土地、审计等部门可以在开发区设立派驻机构,市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派驻机构实行双重领导。
第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支持和协助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开发区实施统一管理。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接受市人民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三章 项目审批与企业管理
第十四条 开发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三千万美元以下(不含三千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和章程的审批,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直接办理,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的立项、年度计划、初步设计审批等,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按规定权限办理,核发《固定资产投资许可证》,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不予批准的应告知原因。
超出审批权限的,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向有关部门申报。
第十五条 在开发区兴办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须向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出书面进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按有关规定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等手续。
第十六条 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工作,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经评审初步认定符合条件的,报省科技管理部门批准后,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定期考核。经考核不符合条件的,报原批准机关同意,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第十七条 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和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可享受国家、省、市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相应的各项优惠待遇。

第四章 规划、土地与基本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 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市规划部门、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依据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共同组织编制,并按规划管理审批程序报批。经批准的开发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开发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需局部调整的,应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第十九条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开发区内的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利用。
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派驻开发区的分支机构,作为开发区土地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开发区内土地的征用、出让、划拨和管理,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的各项收益按有关规定使用。
开发区内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抵押,应到开发区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核准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受市房产管理部门委托,负责开发区内房产的交易、出租、抵押和房屋产权产籍管理。
第二十一条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编制开发区内的基本建设年度计划,报市计划部门纳入市基建计划,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受市建设、规划部门的委托,负责办理开发区内基本建设工程所需的各种手续,并核发有关证件。
第二十三条 开发区内的各种行政性收费,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统一征收、管理,按有关规定使用,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 劳动人事管理
第二十四条 开发区内企业、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人才、劳动力市场公开招用职工,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办理有关招用手续。临时招用外来人员时,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依法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到开发区劳动行政部门鉴证。企业应建立集体劳动合同制度,其合同文本、实施细则应经开发区劳动行政部门审查批准。
开发区应组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开发区内的劳动争议。
第二十六条 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必须保障职工享有的劳动、休息、休假、技能培训、取得劳动报酬、获得劳动保护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按规定为职工办理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
第二十七条 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到开发区工作,对开发区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市计划下达的人才进市指标内自行审批报市人事、劳动部门备案,并办理落户手续。
第二十八条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市人事部门的授权,组建初级、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按市人事部门的要求负责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管理工作。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具体规定。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1996年12月17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批准《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条例》,由石家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1996年8月3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东省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规定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规定
广东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加强对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的管理,防止个人建造住宅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城市、县城、建制镇规划区内和未设建制镇的工矿区内(以下简称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必须遵守本规定。
华侨、港澳台同胞在城镇建造个人住宅,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凡有城镇居民户口的职工和居民,符合下列其中一项条件的,都可申请建造住宅:
(一)无房户;
(二)当地政府确定为住房困难户;
(三)因国家建设和旧城改造需要的搬迁户。
夫妇一方户口在农村的家庭,一般不得在城镇建造住宅。
第四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的管理工作,由县以上(含县,下同)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管理,其他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协同管理。
第五条 城市、县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的用地标准,每户不得超过50平方米;建筑面积按城镇居民户口的家庭成员计算,平均每人不得超过25平方米(持临时户口者,不得计算面积)。城市、县城镇郊区及县城以下的建制镇个人建造住宅不得超过60平方米。严禁在住宅周围用围墙
等方式占用国家或他人使用的土地。禁止占用良田、菜地、果园和绿化用地建造个人住宅。
第六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建造人应向所在地房地产管理机关提交申请书和下列材料:
(一)家庭成员城镇户籍的证明材料;
(二)所在地居民委员会出具的住房状况证明或家庭成员所在单位出具的住房状况证明和任职证明。
第七条 建造个人住宅申请经房地产管理机关批准后,建造人持批准文件向城镇规划管理机关和国土管理机关办理有关手续。
建造人家庭成员中有厅、处、科级干部的,经房地产管理机关审查后还应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报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方得按前款规定办理其他手续。
第八条 国爱机关干部在城镇建造个人住宅除按本规定办理手续外,还应遵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自行结合或由单位组织联户建造公寓式楼房;
(二)个人投资委托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或统建单位代建;
(三)自行建造;
(四)对自有私房进行改建、扩建;
(五)合法的其他方式。
第十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必须符合城镇规划的要求。在设市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内,不得建造单家独院(户)式的个人住宅。
第十一条 城镇规划管理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小区详细规划,妥善安排个人住宅建设用地。尚未编制小区详细规划的土地,不得安排建造个人住宅。
第十二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应委托具有相应技术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设计、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民用住宅设计、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施工。
第十三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其资金、材料、施工力量、用地等来源必须正当,不得利用职权非法占地、侵占国家、集体资财,不得无偿压价使用劳动力、运输力。
第十四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在住宅竣工后30日内,应持原批准建造文件、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向原房地产管理机关申请验查,经审查批准后,领取房屋所有权证。
建造人原住公房的,在住宅竣工后60日内应将公房退交回原产权单位,并持产权单位的退公房证明按前款规定到房地产管理机关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领取手续。
第十五条 对违反本规定建造个人住宅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1991年6月1日起执行。



1991年5月20日

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60号

  《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已经2011年10月10日市政府第13届15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万庆良
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发挥地方志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地方志工作是指组织编纂、管理、开发利用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以及相关地情文献等工作。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地方志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有关地方志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拟订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制定地方志工作制度和业务规范;

  (三)组织、指导、检查、督促、考核地方志工作;

  (四)组织编纂和审查验收地方志书,组织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和相关地情文献;

  (五)组织地情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保存地方志和地情文献,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

  (六)培训地方志编纂人员;

  (七)开展地方志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

  (八)完成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本市各级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中直、省直驻穗机构,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规划和任务,明确本单位地方志编纂机构和人员,参与地方志编纂,并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按照规定的期限和质量标准完成任务。

  第七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可以向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征集有关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可以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摘抄、复制,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办理。

  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向社会公众征集资料,可以给予适当报酬。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不得故意提供虚假资料。

  第八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确定地方志资料年报承报单位,并根据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需要进行调整。

  纳入地方志资料年报承报单位的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中直、省直驻穗机构,应当按照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规定,向市或者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报送地方志资料年报。

  地方志资料年报承报单位应当按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要求,向相关单位和个人征集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

  第九条 地方志资料年报承报单位应当每年组织开展地方志资料年报编写工作,于每年9月底前完成上年度地方志资料年报编写任务,并报市或者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验收。

  地方志资料年报承报单位提供的地方志资料年报,应当包括主体资料、大事记资料、人物资料、专题资料、图片资料和附录资料等,资料内容应当客观真实、全面系统。

  第十条 编纂地方志应当吸收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实行专、兼职人员相结合。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每年应当组织开展地方志编纂业务和地方志资料年报业务培训。

  第十一条 地方志编纂人员应当恪尽职守,客观公正,据事直书,忠于史实;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明示或者暗示编纂人员在地方志中作虚假记述。

  第十二条 地方志工作遵循开门修志、修志成果全社会共享的原则,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地方志工作。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通过互联网、报刊等方式,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对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意见、建议。

  地方志编纂工作涉及有争议的重要事项的,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相关人士的意见,提出修改意见,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审定。

  第十三条 地方志书的编纂从篇目设计、资料征集、编写总纂、审查验收和出版发行等环节实行质量监控。

  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应当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

  市、区、县级市地方综合年鉴应当逐年编纂,连续出版,公开发行。

  第十四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相关人士对本级地方志稿进行评议。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将地方志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组织召开评议会。未经全稿评议的地方志稿不得提交审定。

  第十五条 地方志编纂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保密工作部门的有关规定;涉及军事内容的,还应当遵守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志编纂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对地方志书进行审查验收,应当组织有关保密、档案、历史、法律、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专家参加,并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对专家的意见应当记录在案,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以市、区、县级市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列入规划的地方志书经初审、复审和终审验收后,方可公开出版。

  以区、县级市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由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初审、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复审、市人民政府组织的地方志书审查验收机构组织终审。

  以市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按省有关规定组织审查验收。

  第十八条 编纂以街、镇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应当由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主持,并接受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业务指导。街、镇地方志书经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审查验收后,方可公开出版;街、镇综合年鉴经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批准,方可公开出版。

  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加强对所在地社区志、村志编纂的业务指导,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

  第十九条 以区、县级市行政区域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在出版后3个月内,应当向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并报送出版物及其电子文本。

  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可以编纂各自的志书、综合年鉴,编纂过程中应当按照隶属关系或者注册登记关系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业务指导,在出版后3个月内,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并报送出版物及其电子文本。

  以街、镇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在出版后3个月内,应当向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并报送出版物及其电子文本。

  村志、社区志在出版后3个月内,应当向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报送出版物及其电子文本。

  第二十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方志馆(室),收藏地方志和地情文献,向社会免费开放。

  第二十一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地方志工作信息化建设,并将其纳入本级人民政府信息化发展规划,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地情信息库和地情网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上述信息库、网站查阅、摘抄地方志。

  第二十二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对在地方志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向地方志馆(室)捐赠或者提供地方志和地情文献的单位和个人,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向其颁发入藏证书,对有突出贡献者,由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

  第二十三条 承担地方志工作任务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督促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处理:

  (一)拒绝承担或者无故拖延地方志编纂任务、地方志资料年报报送任务的;

  (二)拒绝向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并报送出版物及其电子文本的;

  (三)故意提供虚假地方志资料的。

  第二十四条 个人故意提供虚假地方志资料的,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收回其报酬;涉嫌诈骗,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故意在地方志编纂中加入虚假资料的;

  (二)故意损毁地方志资料的;

  (三)故意将征集到的地方志资料和编写的地方志文稿据为己有的;

  (四)擅自将地方志稿作为个人著作发表的;

  (五)地方志书经审查验收或者地方综合年鉴经批准后,擅自删增和篡改其内容的;

  (六)未按照规定对地方志书进行审查验收,未履行相关指导和监督职责的。

  第二十六条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明示或者暗示编纂人员在地方志中作虚假记述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提请本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地方志书经审查验收出版后,存在违反宪法、法律、法规规定内容的,由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并视情节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 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监督检查。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发现违法编纂、出版地方志行为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