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银行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5:32:18   浏览:817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银行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银行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3]425号

2003-04-22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近接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关于所得税预缴清算的请示》(交银函 〔2002〕225号),申请继续执行汇总纳税政策。经研究,现对交通银行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问题明确如下:
一、交通银行在2003年度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清算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3号)规定,在上海实行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所属分支机构暂不实行就地预交企业所得税的办法。
二、交通银行所属合并纳税成员单位(名单附后),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和相关会计报表,接受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检查和监管;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规定,切实履行纳税检查和监管职责。
附件:交通银行分支机构名单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交通银行分支机构名单
省市名称 行名 邮编 通讯地址
上海市 交通银行总行 200120 上海市银城中路188号
上海分行 200010 中山南路99号
北京市 北京分行 100032 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
天津市 天津分行 300041 和平区哈尔滨道70号
重庆市 重庆分行 400015 渝中区中山三路158号
江苏省 南京分行 210009 中山北路124号
常州分行 213003 延陵西路171号
苏州分行 215006 十梓街274号
无锡分行 214031 五爱路81号
扬州分行 225002 汶河路101号
镇江分行 212001 中山路273号
徐州分行 221006 中山南路56号
连云港分行 222003 海连中路141号
南通分行 226006 人民东路8号王府大厦
泰州分行 225300 西仓路99号
河北省 石家庄分行 050000 自强路22号
唐山分行 063000 新华东道103号
秦皇岛分行 066000 海港区文化北路174号
山西省 太原分行 030002 解放路115号
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支行 014010 青山区钢铁大街24号
辽宁省 沈阳分行 110014 沈河区十一纬路100号
鞍山分行 114001 铁东区二一九路38号
抚顺分行 113008 新抚区东一路23-1号
大连分行 116001 中山区人民路1号
营口支行 115003 渤海大街民主里34号
丹东分行 118000 锦山大街锦山四小区一号楼
锦州分行 121000 云飞街二段42号
吉林省 长春分行 130061 同志街甲16号
吉林分行 132001 江湾路10号
延边支行 133000 延吉市光明街6号
黑龙江省 哈尔滨分行 150001 南岗区奋斗路242号
齐齐哈尔支行 161006 建华区卜奎大街惠民小区2号楼
大庆分行 163311 东风新村东风路
黑河支行 164300 中央街258号
浙江省 杭州分行 310006 庆春路608号
宁波分行 315000 中山东路150号
温州分行 325000 小南路巴黎大厦
绍兴分行 312000 人民中路283号
湖州分行 313000 红旗路136号
嘉兴分行 314000 禾兴北路497号
安徽省 合肥分行 230001 花园街38号交行大厦
安庆支行 246003 孝肃路176号
淮南分行 232001 朝阳中路
芜湖分行 241000 九华山路228号
蚌埠支行 233000 南山路88号
福建省 福州分行 350004 台江区国货西路88号
厦门支行 361001 厦禾路370号
江西省 南昌分行 330003 永叔路21号
新余支行 336525 北湖西路7号
九江分行 332000 浔阳路49号
景德镇支行 333000 珠山西路40号
山东省 济南分行 250021 经二路纬八路57号
青岛分行 266001 中山路6号
威海分行 264200 海滨北路34号
烟台分行 264000 南大街222号
潍坊分行 261041 东风东街358号
淄博分行 255040 张家店区中心路100号
泰安分行 271000 东岳大街中段
济宁支行 272119 东门大街3号
河南省 郑州分行 450007 郑花路11号
洛阳分行 471000 凯旋东路60号
湖北省 武汉分行 430015 建设大道847号
宜昌分行 443000 红星路15号
黄石支行 435000 市府路102号
湖南省 长沙分行 410007 韶山中路21号
岳阳支行 414000 南湖大道银都大厦
广东省 广州分行 510120 解放南路123号
深圳分行 518043 深南中路2066号
中山分行 528400 石歧悦来南路30号
佛山分行 528000 体育路1号之一
珠海支行 519015 九洲大道东段交行大厦
汕头分行 515041 长平路53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分行 530012 人民东路228号
桂林分行 541002 南环路28号
柳州支行 545001 跃进路32号
北海支行 536000 云南路嘉宾小区15幢交行大厦
梧州支行 543000 大中路47号
海南省 海南分行 570125 海口市金融贸易区国贸大道
四川省 成都分行 610015 玉龙街211号
自贡支行 643000 自流井区五星街
攀枝花支行 617000 炳草岗新华街21号
贵州省 贵阳分行 550001 省府路4号
遵义支行 563000 中华路110号
云南省 昆明分行 650021 护国路250号
陕西省 西安分行 710004 案板街3号
甘肃 兰州分行 730030 庆阳路208号
新疆 乌鲁木齐分行 830002 新华北路3号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责令停止销售侵权商品是否属于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的请示的批复

国家工商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责令停止销售侵权商品是否属于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的请示的批复
国家工商局


批复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你局《关于“责令停止销售”侵权商品是否属于“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根据《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第(1)项规定,经销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销售侵权商品的商标侵权案件中,责令侵权人停止销售侵权商品,即是执行《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的规
定。



1990年6月11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机关管理局等部门关于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机关管理局等部门关于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闽政办[2005]150号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厅、财政厅、建设厅、审计厅制定的《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福建省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监察厅 财政厅 建设厅 审计厅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管理,加强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保障资金使用安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国家机关办公用房管理意见及其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办发〔2001〕58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福建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加强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建设与管理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1〕96号)精神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直单位办公用房(以下简称办公用房)建设是指省级党委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省财政核拨或拨补经费的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以新建、改建(含改造装修)、扩建、购买、产权置换等方式,形成办公以及为办公服务的接待、会议、培训等非经营性用房的行为。

  第三条 办公用房建设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省机关管理局)统一管理。

第二章 建设项目的确定

  第四条 省机关管理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办公用房存量情况及使用需求,遵循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统筹兼顾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办公用房建设整体规划,提交省直单位办公用房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审议后报省政府批准。

  第五条 办公用房建设由使用单位报送申请报告,省机关管理局统一受理。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建设的依据和必要性,拟建地点、规模,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初步方案(使用非省财政性资金的需附有效承诺证明文件)及其他有关事项。申请报告的编制一般应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

  省机关管理局收到申请报告后,应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改委)、财政厅,就申请建设办公用房的必要性、可行性、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其它问题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第六条 省机关管理局根据省政府批准的办公用房建设整体规划和对办公用房建设申请的审查意见,组织制订办公用房建设年度计划或专项计划,经联席会议审议后,报省政府审定批准。须办理项目审批手续的,按规定程序向省发改委申报;须由财政部门安排预算支出的,按规定程序向省财政厅申报预算;须向省建设厅办理施工审批手续的,按规定程序申报。

第三章 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七条 办公用房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一)省机关管理局组织实施;

  (二)特殊用途(如涉及国家安全、秘密)的办公用房需使用单位自行组织建设的,须经联席会议审议批准后,由省机关管理局授权使用单位组织实施;

  (三)创造条件,逐步实行“代建制”。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实施建设。

  第八条 省机关管理局应就办公用房的使用功能、资金来源等与使用单位充分沟通协商,根据双方确认的建设方案进行委托设计,并严格按批准的规划设计、建设标准、功能设置和投资规模执行。

  初步设计文件及其概算应报送省发改委,由省发改委组织省财政厅、建设厅等有关部门进行审查。项目概算超过项目批复总投资的,应调整初步设计;确实无法调整的,应报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同时,应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及其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施工图设计审批后应编制项目预算,并按规定报省财政厅审核批复。

  第九条 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项目管理以及工程建设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福建省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进行招标。

  招标工程预算造价应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编审,原则上不得超过已审批的项目预算相应投资规模。

  第十条 工程实施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预算控制投资。因技术、地质等原因确需进行设计变更的,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经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签署确认并按有关规定报批。设计变更增加投资累计达批准的项目预算3%的,应报省发改委及财政厅备案;累计达5%或单项变更增加投资达100万元的,应及时报省发改委、财政厅审批。设计变更增加的投资原则上在总投资中调整解决。

  第十一条 施工中由于非施工单位原因造成的零星小额增支项目确需现场签证的,需由施工单位及时提出并提供相关资料,经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监理单位各2人以上共同签认。现场签证增加投资累计达批准的项目预算2%的,须及时报省财政厅审查确认。现场签证增加的投资原则上在总预备费中开支。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应在初步审核的基础上,于规定时限内将竣工决算资料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在规定的审核时限内批复。省审计厅按照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依法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

  第十三条 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应及时将建设项目资料整理保存,并按规定报送归档。

  第十四条 办公用房权属登记由省机关管理局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被授权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决算批复后3个月内将权属登记有关资料移交省机关管理局。

第四章 建设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 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应设立办公用房建设项目资金专户,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资金使用规定进行管理。

  非省财政性资金应在项目批复前落实,并根据项目进度与省财政性资金按比例同步拨入资金专户。条件成熟时实行国库直接支付。

  第十六条 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概预算内容,做好账务设置和管理,完善项目建设资金支付审批制度。工程款的支付,除应具备合同、工程实际完成进度以及监理工程师审签的支付凭证依据外,还应依次由现场代表、现场负责人、基建财务管理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审批。基建财务管理部门应对建设资金支付是否符合合同和审批的概预算内容进行审查。

  第十七条 工程项目预付款(含设备材料采购的预付款)必须在合同签订生效并具备施工条件后方可支付,预付款不得超过合同总价款的30%。支付的工程进度款不得超过合同总价款的90%,余款在省财政部门批复工程结算后支付。

  第十八条 办公用房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及时清理结余资金,在竣工决算批复后一个月内清算完毕。资金归并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办公用房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按规定纳入省财政厅在线监控系统。省机关管理局或被授权单位应及时将资金使用的有关数据、合同等录入系统。

第五章 购买与产权置换

  第二十条 省直单位申请购买办公用房的,由省机关管理局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进行审核,经联席会议审议并报省政府批准后,由省机关管理局采取竞价方式进行购买。

  第二十一条 省直单位申请办公用房产权置换的,应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处置程序报批。需使用省财政性资金的,由省机关管理局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进行审核,经联席会议审议并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省直单位未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申请办公用房建设的,省发改委不予办理项目审批手续,省财政厅不予安排资金。

  第二十三条 省财政厅每年适时对办公用房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检查,省审计厅应加强对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省建设厅应加强对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行政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执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有关行政机关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责令限期纠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未涉及的办公用房建设管理事项,依照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