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2004年)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2:48:02   浏览:95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2004年)

贵州省贵阳市人大常委会


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正)

                   
  (1994年5月30日贵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1994年7月28日贵州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 1994年4月13日公布施行 根据1997年9月29日贵州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批准清理地方性法规情况报告的决定》重新公布 根据2002年3月28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批准《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清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的决议》修正 2002年4月8日公布 2002年4月20日施行 根据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清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2004年6月8日公布 2004年7月1日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各级政府应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科教兴市”是本市经济振兴、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
第三条 各级政府应根据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和完善科技体制,建立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的机制。
第四条 各级政府应重视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本市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全社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保护知识产权。
第五条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技进步工作的指导、扶持,增加科技投入,培养技术人才。
第六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公民。

                  第二章   农业科技进步

第七条 各级政府应实施“科教兴农”,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八条 加强市、区、县(市)、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第九条 建立和健全农村科技培训体系,发挥农村各级各类学校的作用,实行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培养乡土人才,扩大农业科技队伍,搞好评定职称工作。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
第十条 鼓励科研机构、推广服务机构和科技人员为农村经济服务。创办各种技农贸、技工贸相结合的经济实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待遇。
科技开发机构、推广服务机构及其他单位或个人可销售自己培育或引进的优良种子、苗木和动植物繁殖材料等,但必须经过检疫、试验或鉴定。
第十一条 乡镇企业要重视科技进步,培养和引进人才、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第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技团体和科技人员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科技服务;应用先进技术为乡镇企业在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培训技术人员等方面提供服务。
第十三条 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巩固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改善农业第一线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生活待遇,在工资、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第三章   企业科技进步

第十四条 实施“科技兴企”。企业应根据市场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应有科技进步规划或计划,制定科技进步指标,建立科技进步考核制度。
第十五条 大中型企业应实行厂长(经理)领导下的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开发和管理体系。
不设总工程师的企业,应设技术负责人。
第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厂办研究所,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也应有相应的技术开发依托。
厂办研究所在完成本企业规定任务的前提下,按规定可对外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
第十七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
第十八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企业技术改造应注重推广应用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关键工艺、关键设备,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艺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应当经过咨询论证,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和其他优势,重视专利技术和技术软件的引进,做好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二十条 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及广大职工开展技术改进、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加强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其他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

                第四章   社会事业科技进步

第二十二条 各级政府应重视社会事业的科技进步,制定发展方针和政策。社会事业各主管部门应把科技进步工作纳入本行业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综合治理水、气、声等污染源,对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第二十四条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第三产业。建立与完善以科技市场、人才市场、专利代理、技术中介、技术信息、科技咨询、科技文献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体系。
第二十五条 加强软科学研究,发挥软科学在决策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十六条 建立健全社会事业的科研机构,加强社会事业的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社会事业科技成果。

             第五章   高新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十七条 重视和发挥高新技术在科技进步中的先导作用,推广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扩大高新技术的覆盖面,使高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十八条 支持和帮助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加速建成一个高技术、高效益的产业开发区。
第二十九条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按有关规定办理认定手续.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按有关规定办理认定手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第三十条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应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管理制度,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新技术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第六章   科技合作与交流

第三十一条 实行对外开放的科技政策,推进本市与省内、国内、国际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依法保护合作者的合法权益。
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作好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
第三十二条 鼓励引进先进技术,扩大技术出口,推动双向技术交流。为发展高新技术需要进口的设备及其零部件,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三十三条 支持选派科技人员到市外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承包工程项目。鼓励科技开发机构和企业在市外建立科技机构。具备条件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赋予外贸自营权,准予在国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
第三十四条 国外和台、港、澳组织或个人依法在本市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与本市的组织或个人联办合资、合作研究开发机构。

                 第七章   科研开发机构

第三十五条 按照国家“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依据本市科技发展战略,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技术力量较强、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中有成效的科研机构给予重点扶持。
第三十六条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机构应面向市场,单独或与企、事业联合开发技术成果,实行技工贸或技农贸一体化经营。科技咨询、科技信息服务和社会公益性的科研机构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开辟和拓宽与技术进步相关的有偿服务。
第三十七条 独立的科研机构实行所长负责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有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经费使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干部任免等方面的自主权。同时保障本单位职工正常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科研开发机构对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有依法取得知识产权、进行技术转让、生产销售产品的权利。
第三十八条 科研机构内部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发性科研机构实行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资产增值、人才培训及扶助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等目标管理责任制;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考核科技成果水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创办各种类型的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民营科研机构本着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建立。民营科研机构在银行贷款、申报项目、评定科技成果和技术职称等方面与国有科研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第八章   科技人员

第四十条 科技人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采取措施,提高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四十一条 科技人员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发扬奉献、创新、求实、协作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第四十二条 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为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创造环境和条件,发挥其专长。
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农村、中小型企业、乡镇和集体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第四十三条 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的技术权益、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可业余从事技术工作,所得收入除依法纳税外全部归己。如需利用本单位的科技成果、内部技术资料、设备和原材料等,须经本单位同意,并按有关规定缴纳费用。
科技人员离、退休后,从事科技工作所得收入除依法纳税外全部归己。
高级科技人员达到离、退休年龄后,因工作需要按有关规定批准留用的,不占本单位技术职务指标。
第四十四条 应注意发现和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支持他们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可以破格晋升技术职务。
第四十五条 鼓励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要为他们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
第四十六条 做好科技人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从事科技管理和科技成果推广等工作的科技人员,应和从事设计或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一样评定技术职务,享受同等待遇。
第四十七条 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或科技管理工作满3O年,在乡镇以下从事科技工作满25年,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达到退休年龄退休后,退休费补贴到本人原标准工资的100%。已享有科技津贴的科技人员,离、退休后继续享受。
第四十八条 科技人员有依法创办或参加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会团体的权利。

                   第九章   组织管理

第四十九条 全市科技进步工作,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市人民政府制订全市科技进步发展规划,确定重大科技项目并组织实施。
制订科技进步发展规划,确定重大科技项目或建设工程,应充分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实行科学决策。
第五十条 市、区、县(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是同级政府科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市、区、县(市)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指导服务。
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属单位的科技进步工作,接受同级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五十一条 市、区、县(市)的计划、经济、财政、税务、工商、人事、金融等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推进科技进步的工作。
第五十二条 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和其他科技社会团体应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学术交流、技术咨询、科技培训和青少年科技活动。
第五十三条 考核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政绩时,要将其推进科技进步的成效列为重要内容。
第五十四条 建立健全科技保密制度,加强科技保密工作。

                  第十章   科技进步经费

第五十五条 建立财政拨款、金融贷款、单位自筹和吸引民间、海外资金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本市财政拨款和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用于科技进步的经费应占国民生产总值1.5%以上。
第五十六条 逐步提高科技进步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
市、区、县(市)政府用于科技进步经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
市、区、县(市)财政每年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市级不低于当年市财政支出的1%,区级不低于当年区财政支出的0.5%。乡(镇)财政也应安排适当比例的经费用于科技进步事业。
第五十七条 科研开发机构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银行信贷、科学技术创收、社会捐赠、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 筹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资金。
金融机构要做好各类科技贷款的发放、管理和监督,逐步扩大科技贷款规模,支持科技成果商品化。
第五十八条 鼓励国内外的组织或个人在本市设立各类科技基金,资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第五十九条 市、区、县(市)设立科技进步基金。
科技进步基金由政府拨款、有偿使用三项费用中回收的科技经费、社会筹集的资金、国家划拨的专项费用等组成。科技进步基金用于促进科技发展和技术开发。
第六十条 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每年技术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为:一般企业不低于1%,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3%。企业的技术开发费,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
第六十一条 市科技三项费用和农业发展基金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发展农业科技、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
第六十二条 市、区、县(市)财政及审计部门应加强对科技经费的审计和监督。

                 第十一章   奖  励

第六十三条 各级政府对推进科技进步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十四条 市、区、县(市)两级政府设立科技进步奖、优秀新产品奖,必要时可设立其他专项科学技术奖。
科技进步奖授予在科技进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优秀新产品奖授予在新产品开发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单位和个人。
第六十五条 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在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科技管理、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合理化建议等方面做出贡献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或其他职工,从实施科技成果新增留利中提取5-10%进行奖励。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六条 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打击、压制发明创造或合理化建议的;
(二)侵犯科技机构自主权,干扰科技研究工作的。
第六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给予行政处罚并可以给予行政处分:
(一)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申报中,采取欺骗手段,弄虚作假,骗取名利,获取奖励或优惠待遇的;
(二)违反财经制度,挪用、克扣、截留科技三项费、科技进步基金、或科技贷款的;
(三)违约不按期归还科技贷款的;
(四)参加科技项目论证或成果鉴定的,故意做出虚假论证或鉴定结论的。
第六十八条 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给予行政处分并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剽窃、侵占他人科技成果的;
(二)擅自转让单位职务科技成果和单位职务专利技术,侵占单位或他人技术权益的;
(三)非法窃取技术秘密或违反科技保密制度,泄露危害国家安全或利益的技术秘密的;
(四)转让国家禁止转让的技术或危害社会公益的技术的。
第六十九条 本“条例”第六十七条或第六十八条所称的行政处罚是:
(一)处以相当于挪用、克扣、截留的经费总额及非法所得10—100%的罚款;
(二)对直接责任人.处以1至3个月基本工资的罚款。
以上处罚视情节可以并处。
第七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单位的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单位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贵阳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七十二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道路货物运单使用和管理办法

交通部


道路货物运单使用和管理办法
1997年5月22日经第8次部长办公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道路货物运单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以适应道路货物运输行业管理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从事营业性道路货物运输和运输代理的经营者,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道路货物运单的管理,各级道路运政管理机关负责本办法的具体实施。

第二章 道路货物运单的性质和种类
第四条 道路货物运单是道路货物运输及运输代理的合同凭证,是运输经营者接受货物并在运输期间负责保管和据以交付的凭据,也是记录车辆运行和行业统计的原始凭证。
第五条 道路货物运单分为甲、乙、丙三种。
(一)甲种运单(见附一)适用于普通货物运输、大件货物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等货物运输和运输代理业务。
(二)乙种运单(见附二)适用于集装箱汽车运输。
(三)丙种运单(见附三)适用于零担货物运输。

第三章 道路货物运单的使用流转程序
第六条 承、托运人要按道路货物运单内容逐项如实填写,不得简化、涂改。
第七条 承运人或运输代表人接收货物后应签发道路货物运单,道路货物运单经承、托双方签章后有效。
第八条 甲、乙种道路货物运单,第一联存根,作为领购新运单和行业统计的凭据;第二联托运人存查联,交托运人存查并作为运输合同当事人一方保存;第三联承运人存查联,交承运人存查并作为运输合同当事人另一方保存;第四联随货同行联,作为载货通行和核算运杂费的凭证,货物运达,经收货人签收后,作为交付货物的依据。
第九条 丙种道路货物运单,第一联存根,作为领购新运单和行业统计的凭据;第二联托运人存查联,交托运人存查并作为运输合同当事人一方保存;第三联提货联,由托运人邮寄给收货人,凭此联提货,也可由托运人委托运输代理人通知收货人或直接送货上门,收货人在提货联收货人签章处签字盖章,收、提货后由到达站收回;第四联运输代理人存查联,交运输代理人存查并作为运输合同当事人另一方保存;第五联随货同行联,作为载货通行和核算运杂费的凭证,货物运达,经货运站签收后,作为交付货物的依据。
丙种道路货物运单与汽车零担货物交接清单(见附四)配套使用。
第十条 承运人接收零担货物后,按零担货物到达站次序,分别向运输代理人签发道路货物运单(丙种)。
第十一条 已签订车、季、月度或批量运输合同的,必须在运单“托运人签章或运输合同编号”栏中注明合同编号,托运人委托发货人签章。批次运输任务完成或运输合同履行后,凭运单核算运杂费,或将随货同行联汇总后转填到合同中,由托运人审核签字后核算运杂费
第十二条 道路货物运输和运输代理经营者凭运单开具运杂费收据。
第十三条 运输危险货物必须使用在运单左上角套印“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专用章”的道路货物运单(甲种),方准运行。

第四章 道路货物运单的印制、发放和管理
第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政管理机关按照道路货物运单的统一式样负责印制、分发和管理;地(市)级道路运政管理机关负责本辖区道路货物运单的发放和管理,并收取运单工本费。
第十五条 甲、乙种运单的第四联和丙种运单的第五联套印“××省道路运输管理专用章”。
第十六条 道路货物运输、运输代理经营者必须到注册所在地指定的道路运政管理机关领用运单;
第十七条 非营业性运输经营者从事一次性营业性运输,由当地道路运政管理机关核发道路货物运单。
第十八条 道路货物运单必须交旧领新,经营者凭《道路货物运单领购证》,按要求交回已汇总统计数的旧运单存根,批量领用新运单,旧运单存根经审核签章后退还经营者。
第十九条 道路货物运单年终全部回缴,每年一月一日至二十日为上年度道路货物运单的回缴时间。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处罚
第二十条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或受委托的道路运政管理机关,对使用道路货物运单的经营者实施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理违章行为。
第二十一条 道路货物运单的使用情况列为运输经营者年度审验的项目。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经营者超出范围使用道路货物运单的,每次处以100----200元罚款;
(二)从事营业性或一次性营业性道路货物运输不使用道路货物运单的,每次处以500元罚款;经营者长期(3个月以上)不使用道路货物运单的,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
(三)私自印制、伪造、转让、倒卖道路货物运单的,收缴全部运单,并处以非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
上述处罚的实施按《交通处罚程序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向法院起诉;期满不提出复议又不起诉且拒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机关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原“汽车货物运单”同时废止,本办法实施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一
× × 省 道 路 货 物 运 单
本运单经承托双方签章后具有合同效
力,承运人与托运人、收货人之间的权利
义务和责任界限适用于《汽车货物运输规
则》及《汽车运价规则》等规定。
(甲 种)
起运日期: 年 月 日
编号:×× NO000001
--------------------------------------------------------------------------------------------------------------------------------------------------
| | |地址| |电话| | | |运输| | | |挂车| |
|承运人 | | | | | |车牌号 | | | |车型| | | |
| | |邮编| |传真| | | |证号| | | |牌照| |
|--------|------------|----|--------------|----|------------|--------|------------------------------------------------------------------|
|托运人 | |地址| |电话| |装货地点| |
|--------|------------|----|--------------|----|------------|--------|------------------------------------------------------------------|
|收货人 | |地址| |电话| |卸货地点| |第
|--------|----------------------------------------------------------------|------------------------------------------------------------------|×
| | | 体 积 | |实际重量|计费重量|计费里程|货运周转量| | | |其 他 杂费| 保价、保险|联
|货物名称|包装形式| |件数| | | | |货物等级|运价率|运费金额|------------|------------|
|及规格 | |长×宽×高(厘米)| |(吨) |(吨) |(公里)|(吨公里)| | | |费 目|金额|金额| 费 |
|--------|--------|------------------|----|--------|--------|--------|----------|--------|------|--------|------|----|----|------|
| | | | | | | | | | | |装卸费| | | |×
|--------|--------|------------------|----|--------|--------|--------|----------|--------|------|--------|------|----|----|------|
| | | | | | | | | | | |过路费| | | |×
|--------|--------|------------------|----|--------|--------|--------|----------|--------|------|--------|------|----|----|------|
| | | | | | | | | | | |过桥费|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货物运单| | | |付款币种 | | | |
| | |结算方式| | | |运杂费合计| 万 千 百 拾 元 角 分|
|签订地 | | | | 计价单位| | | |
|--------|------------------------------------------------------------------------|----------------------------------------------------------|
| | |托运人签章或运输合同编号: |承运人签章 |收货人签章 |
|特 约 | | | | |
| | | | | |
| | | | | |
|事 项 | | | | |
| | | | | |
|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
说明:1、运单规格为17CM×28CM,(含2CM装订线),每本
装订25本。
2、运单一式四联,第一联存根,第二联托运人存查联,第三联承
运人存查联,第四联随货同行联。
附件二
× × 省 道 路 货 物 运 单
本运单经承托双方签章后具有合同效
力,承运人与托运人、收货人之间的权利
义务和责任界限适用于《汽车货物运输规
则》及《集装箱汽车运价规则》等规定。
(乙种:适用集装箱汽车运输)
起运日期: 年 月 日 编号:×× NO000001
--------------------------------------------------------------------------------------------------------------------------------------------------
| | |地址| |电话| | | |运输| | | |挂车| |
| 承运人| | | | | |车牌号 | | | |车型| | | |
| | |邮编| |传真| | | |证号| | | |牌照| |
|--------|------------|----|--------------|----|------------|----------------------------------------------------------------------------|
| | |地址| |电话| | | |
| 托运人| | | | | |接箱货地点| |
| | |邮编| |传真| | | |
|--------|------------|----|--------------|----|------------|----------|----------------------------------------------------------------|
| | |地址| |电话| | | |
| 收货人| | | | | |卸箱货地点| |
| | |邮编| |传真| | | |
|----------------------------------------------------------------------------------------------------------------------------------------------|
| 集装箱| | | | | |船 名|航 次|场站货位|卸船或进港日期|提空箱地|还空箱地|箱货交接方式|第
| 箱型及| |箱 号| |封志号| |--------|--------|--------|--------------|--------|--------|------------|×
| 数 量| | | | | | | | | | | | |联
|----------------------|------------------|--------------------------------------------------------------------------------------------------|
|箱内货物| | 体 积 | |实际重量|计费重量|计费里程|箱运周转量| | | | 其 他 杂 费| 保价、保险|
| 名称 |包装形式| |件数| | | | |货物等级|运价率|运费金额|------------|------------|
| 及规格| |长×宽×高(厘米)| |(吨) |(吨) |(公里)|(箱公里)| | | |费 目|金额|金额| 费 |×
|--------|--------|------------------|----|--------|--------|--------|----------|--------|------|--------|------|----|----|------|
| | | | | | | | | | | |装卸费| | | |×
|--------|--------|------------------|----|--------|--------|--------|----------|--------|------|--------|------|----|----|------|
| | | | | | | | | | | |过路费| | | |×
|--------|--------|------------------|----|--------|--------|--------|----------|--------|------|--------|------|----|----|------|
| | | | | | | | | | | |过桥费|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货物运单| | | |付款币种 | | | |
| | |结算方式| | | |运杂费合计| 万 千 百 拾 元 角 分|
|签订地 | | | | 计价单位| | | |
|--------|----------------------------------------------------|------------------|----------------------------------------------------------|
| | |托运人签章或运输合同编号: |承运人签章 |收货人签章 |
|特 约 | | | | |
| | | | | |
| | | | | |
|事 项 | | | | |
| | | | | |
|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
说明:1、运单规格为17CM×28CM,(含2CM装订线),每本
装订25本。
2、运单一式四联,第一联存根,第二联托运人存查联,第三联承
运人存查联,第四联随货同行联。
附件三
× × 省 道 路 货 物 运 单
本运单经承托双方签章后具有合同效
力,承运人与托运人、收货人之间的权利
义务和责任界限适用于《汽车货物运输规
则》及《汽车运价规则》等规定。
(丙种:适用汽车零担货物运输)
托运日期: 年 月 日
编号:×× NO000001
--------------------------------------------------------------------------------------------------------------------------------------------------
| 起运站: 到达站: |经 由: 全 程 公 里
|------------------------------------------------------------------------------------------------------------------------------------------------
| 托运人 | |地 址| |电 话| |邮 编|
|----------|--------------------|--------|------------------------------------|------|------------------|--------|------------------------
| 收货人 | |地 址| |电 话| |邮 编|
|--------------------------------|--------------------------------------------------------------------------------------------------------------
| 货物名称 |包 装| 体 积 |件|实 际|计 费|计费里程|运 价 率|运 费|站务费|装车费|中转费|仓理费|路桥费| 保险、保价费|货|第
| | | 长×宽×高 | |重 量|重 量| |(元/ | | | | | | | | |×
| 及规格 |形式 | (厘米) |数|(吨)|(吨)|(公里)|千克公里)|(元)|(元)|(元)|(元)|(元)|(元)| (元) |位|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保险、保价价格:元|合 计 | | | | | | | | | | | | | | |×
|--------------------------------|----------------------------------------|------------------------------------------------------------------|
|货物运单签订地 | |起运日期: 年 月 日 |运杂费合计 | 万 千 百 拾 元 角 分 |×
|----------------------------------------------------------------------------------------------------------------------------------------------|
| | |承运人签章: |托运人签章: |货运站收货人签章: |
|特 约 | | | | |
| | | | | |
| | | | | |
|事 项 | | | | |
| | | | | |
|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
说明:1、运单规格为17CM×28CM,(含2CM装订线),每本
装订25本。
2、运单一式五联,第一联存根,第二联托运人存查联,第三联提
货联,第四联承运人存查,第五联随货同行联。
附件四
××省汽车零担货物交接清单
NO 000001
----------------------------------
| 本 |起 运 号| |
| |------------|--------|
| |到 达 号| |
| |------------|--------|
| 次 |里程(公里)| | 车属单位------------ 车号(自编号)-------------- 司机(随车理货员)------------
|------|----------------------------------------------------------------------------------------------------------------
| | | | | | | | | |货|包|件| 重量(公斤)| |
| 序 | | | | | | | | |物| | |--------------| |
| |受理站|中转站|终点站|运单号|货票号|托运单位|收货单位|货物名称| | | |实 际|计 费| 备 注 |
| 号 | | | | | | | | |类| | | | | |
| | | | | | | | | |别|装|数|重 量|重 量| |
|------|------|------|------|------|------|--------|--------|--------|--|--|--|------|------|------------|第
| 1 | | | | | | | | | | | | | | |×
|------|------|------|------|------|------|--------|--------|--------|--|--|--|------|------|------------|联
| 2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 | | | |
|------|------|------|------|------|------|--------|--------|--------|--|--|--|------|------|------------|
| 12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票| | 件| | | |
--------------------------------------------------------------------------------------------------------------------------
起运站发货人------------------制单 年 月 日
到达站收货人---------------- 年 月 日
说明:1、汽车零担货物交接清单由零担货物起运站开具,作为货物起运
装车以及起运站与承运人、承运人与中转站、到达站进行货物
交接时的有效凭证。同一到达站(中转站)的货物开具一份汽
车零担货物交接清单。
2、汽车零担货物交接清单一式四联,第一联为起地运站存查;第
二联为报核,作为起运站财务结算运费、站务费的核算依据;
第三联为运费核算,随车同行,到达站签收后作为承运人收取
运费的核算依据;第四联为到达站存查。


浅议行政处罚中的罚款

湖南省永兴县工商局 刘显桂


罚款是最常见的、最广泛使用的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委托的其他组织责令违法者承担一定的财产给付义务,要求违法者在一定期限内交纳一定数量货币的行政处罚。罚款所得来源一般是被处罚人的合法收入,但在实际情况下一般不认定罚款所得货币来源的合法性,因此,罚款不排除包含非法收入的可能。
一、罚款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1、罚款与没收违法所得的区别。罚款与没收违法所得都是行政处罚,都属于财产罚,但罚款一般针对被处罚人的合法收入,非法收入一般不作为罚款的收入,非法收入当然没收或者退还受害者,显然没收违法所得是针对被处罚人的非法收入。
2、罚款与罚金的区别。罚款是对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的一种行政处罚,处罚行为主体是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罚款,也不改变罚款是行政行为的性质;罚金是对构成犯罪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处罚行为主体是法院。
3、罚款与加处罚款的区别。罚款是对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法律规定作为或不作为义务而采取的一种行政处罚手段,加处罚款是对拒不履行行政机关决定设定财产缴纳新的义务而 强制执行的措施,是一种执行罚,不属于行政处罚的范畴。
二、行政处罚中罚款的定位问题
《行政处罚法》规定了最常见的六种行政处罚,其表述顺序为:(一)警告;(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处罚法》这一排列顺序大致是按处罚的轻重或者说按照行政处罚行为对行政相对人权益影响程度轻重排列的。在这一排列中,罚款的定位有待商榷(暂扣许可证或执照,在实际行政处罚中较少使用,宜作为行政强制措施规定和停产停业的辅助使用)。从法理而言,罚款是相对违法者合法收入的处罚,对既得合法财产产生影响,没收违法所得是收缴违法者不应得的违法收入,违法所得当然没收或者退还受害者,这是对违法者较基本的处罚,因此,就性质而言,罚款处罚比没收违法所得处罚要重;从涉及行政处罚的法律规定来看,有关罚则中,一般表述为先没收违法所得,可再并处罚款,同时《行政处罚法》对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的设立没有特别限制,而对罚款权的设定有特别的说明,这一角度也反映罚款行政处罚要比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要重。笔者之所以提出关于罚款在行政处罚种类中排列定位的见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推定法律。
三、关于罚款类比问题
1、关于不能重复使用行政处罚类比。《行政处罚法》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的行政处罚。”这里所指的行政处罚是罚款,如果狭义的理解局限于罚款,也就意味可以给予两次以上除罚款以外的其他行政处罚,如给予两次行政拘留,这显然是违背《行政处罚法》精神的。笔者理解,“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的行政处罚”应当推定包括罚款和罚款以上的行政处罚,不包括罚款以下的行政处罚,罚款和罚款以上行政处罚都不得重复使用,这样的理解更为准确。按前述所述关于处罚轻重排列顺序,笔者认为对当事人同一违法行为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后,如果发现有新的违法所得,可再次实施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
2、关于申请听证适用范围类比。《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申请听证是法律给予当事人保护自身权益的途径,从立法本意而言,申请听证适用范围主要是指对当事人权益影响较大的可能行政行为。在这一条款中明文列举了听证范围,但用了一个“等”字,由于汉语文字的复杂性,“等”字可能是“等外等”,也可能是“等内等”。《行政处罚法》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含糊表述,因而在实际执行中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分歧。如2005年3月23日和4月27日《法制日报》报道江苏省苏州市工商局没收一企业违法所得68万元,因未举行听证被法院一审判决予以撤消。法院审判的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没收较大金额财产应当适用听证程序的答复。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应作为下级法院办案依据,但不能作为行政机关的执法依据,但实际上对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会产生影响。最高人民法院这一答复的准确性值得推敲。该案中争论的焦点表面上是《行政处罚法》中关于听证适用范围表述中的“等”是“等外等”还是“等内等”,其实不然,这涉及的是一个类比解释的问题。笔者认为,法律意义上的“等”一般是“等外等”,“等外等”的类比应该包括与明文列举范围相当或者甚于列举范围的情形,《行政处罚法》听证范围适用推定应考虑较大数额罚款和较大数额没收违法所得在处罚性质上孰重孰轻。如前面所述,较大数额罚款应重于较大数额没收非法所得,因此,尽管最高人民法院“答复”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超越了法律而进行类比解释。
3、关于行政处罚执行中罚款类比。人们通常所说的“罚款”,是概指罚没款,即包括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款,法律表述应该是明确的,但个别情况也有含糊的。《行政处罚法》第六章中表述的罚款是隐含没收违法所得的,如“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当场收缴罚款”、“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罚款”、“收缴罚款的机构”等表述中都隐含有没收违法所得的意思,却没有表述清楚。又如该法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到期不缴罚款的,可以按罚款的百分之三加处罚,可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这里指的“罚款”也应该隐含没收违法所得,否则,是不合情理的。
在实际法律中,有时法律条文字面表述不可能完全反映立法本意的全部,有时行政机关、行政相对人、审判机关也存在对法律理解的差异,因而在执行中必然出现争议。作为行政机关应全面把握立法本意,准确理解法律和慎用法律类比,在适用法律时如出现争议,应尽可能地站在行政相对人利益的角度理解执行为妙。如前面所述苏州市工商局败诉案,笔者本意认为苏州市工商局在该案中未举行听证不存在在程序上的错误,但由于可能对法律的不同理解,为避免不必要的困扰,可尽可能地给足当事人的权利,在实施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中,要参照罚款适用听证程序的数额,放宽告知当事人可以申请听证的权利。